社會福祉法人近江ふるさと会學習
主辦單位:護理系
主辦人員:李姿瑩
活動日期:112年07月15日~08月15日
教師於日本近江第二故鄉園進行為期四週的實務增能研修中,扎實地參與單位輪班20日,透過與第一線員工交流、與利用者(住民)和身心障礙者實際接觸,了解日本工作環境、學習日常介護技術、陪伴和同理,提供利用者們最合適的照護。本次研修影響教師最直接的改變就是日本近江故鄉園創立的初衷與核心價值:故鄉園是利用者的家、是生活的地方。全體職員共同用心照護利用者的生活,守護利用者的身心健康,讓利用者像住在家中一樣自在且舒適。另外,也深刻感受到日本人對於身心障礙者的關愛和尊重,在醫療和生活方面都提供了非常周全的支持。像是醫療方面,每個月都固定會有醫生來機構進行身體檢查;生活方面,職員們都會陪伴利用者們進行排泄,沐浴等活動,避免意外的發生;也還會陪他們做活動。這不僅體現在專業介護技能的執行,更體現在對利用者們情感的理解和陪伴。
在此次實務增能研修中,最顯而易見的應該是長期照護能力的提升。長照日常生活服務的面有很多,以下僅就常見的部分提出來討論與分享:
(一)口腔與進食照護
台灣長照機構常常可以看到長輩戴著大象鼻(鼻胃管),但是在日本長照機構完全沒有見到,如果個案需要鼻胃管者,一律在醫院接受服務。日本依據長輩生理機能退化,提供少量多餐(三餐外加點心)餐食服務,由於每一位長者的吞嚥能力以及嗜好有所不同,這裡每一位長者的餐具與食物的型態、溫度、份量都會因人而異,因此日本近江ふるさと園會依照長者的需求,由專業團隊提供準備適合長輩餐食。吃飯前職員會讓每一位長者到洗手台做手部清潔或使用擦手巾擦手,並帶領長者們做口腔部位的運動,搭配詞語接龍遊戲,訓練口腔周圍負責進食的肌肉,減少嗆咳發生的機會。食物是由保溫車送到各單位,每份餐食是用小碟子裝著食物,食物看起來就像一般人飲食之擺設,不像台灣,將切細或是半流質菜與飯或稀飯混在一起攪拌、一起吃。日本落實讓長輩三餐後進行潔牙照護,但是清潔度有待加強,介護員進食後會提供個案牙刷、彎盆、漱口杯進行飯後刷牙;潔牙後的休息,介護人員並不會立刻將使用者帶回房間休息,而是依據使用者的需要調整。由於每位長者吞嚥能力的不同,水分的補充也是依據個別差異給予不同口味(例如:果汁、不同口味茶-紅茶、綠茶、決明子茶、牛奶、果汁、果凍等)以及型態(增稠劑調整液體黏稠度),每天水分的補充總共5次,每次提供約200CC,一天單純水分提供的量約1000CC,如果包括湯與飯與菜,個案一天水分攝取量約1600CC。
(二)沐浴方面:
在日本每週洗2次澡,台灣夏天一週洗3次,冬天洗2次,在台灣臥床長輩洗澡過程,照服員運用洗澡床快速將長輩推進大浴室間,就開始協助長輩進行戰鬥澡,動作要快因為後面排著許多長輩,因此洗澡變成只是維持身體清潔過程或是日復一日溺水體驗。反觀日本,在日本洗澡是長輩的一大享受,日本沐浴步驟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協助長輩清洗身體,第二部分就是泡澡,大家一定想臥床長輩如何泡澡?ふるさと針對長期臥床、活動力不佳的長者,或是失禁的長者利用輔具讓他們在安全狀況下,在溫暖的水中泡上幾分鐘,讓他們都可以快樂享受泡澡。針對自行沐浴者,讓他們坐在洗澡輪椅上清洗身體,洗完後坐著輪椅直接到大溫水池裡泡澡;無法坐在輪椅上自行沐浴者,讓他們躺在洗澡床上洗澡後,用移動式床讓他們到泡澡盆裡泡澡;在無大溫水池情形下,讓長者洗澡後,推著輪椅直接跟著軌道進入泡澡盆裡泡澡,泡澡水位不可以高於心臟,泡澡時間約3-5 分鐘,但是有些長輩要求延長泡澡時間,時間最多不大於10分鐘。洗澡後,擦乾個案的腳後,會用吹風機吹乾個案的腳丫,預防香港腳的產生,除此之外,在衣服穿著上,介護人員會讓長輩選擇穿著衣服,讓失能長輩可以維持自己的控制權與自主權。
(三)如廁方面:
機構廁所無障礙的設施以及各式各樣的尿布之提供,讓失能長輩依舊可以維持一般人的如廁方式。介護人員依據個案的需求提供尿布使用,極少數的個案會在床上更換尿布,多數的個案即使穿著尿布介護員白天還是會讓個案坐在馬桶上廁所;無法自行站立者,會由兩位介護人員一起協助長輩完成如廁動作,一位協助支撐個案,另一位協助脫褲子與尿布,接著移位至馬桶,讓個案維持原來如廁習慣,有些個案會忘記用力來協助排泄,因此工作人員會手壓腹部增加排泄順暢度。如廁完畢,會使用溼熱毛巾由前往後拍拭長輩的下體以及臀部,機構用濕熱溫毛巾的好處緩解長輩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避免冰冷對皮膚產生刺激。在台灣無法大小便控制個案都是包著尿布,個案是被要求將排泄物解在尿布上,這不僅違反人類排泄生理機制,同時容易導致個案皮膚受損以及排尿困難等相關合併症;約束方面,在台灣機構常見的景象之一就是約束帶運用,個案常常被五花大綁的約束在床上或輪椅,在此機構中完全沒看到約束帶,但是機構跌倒率也沒有特別的高,可能原因:足夠的人力比(1:3)、良好的輔具(例如: 各式各樣輪椅)、安全維護科技輔助品(例如:離床警報系統)、床旁放置防跌軟墊或是讓個案睡榻榻米等技巧,來與防跌倒以及維持長者的尊嚴。
(四)環境方面:
台灣的機構設計偏向醫療式結構,較沒家的感覺,而且在成本考量之下,有些機構規定溫度在27以上才可以開冷氣,白天盡量採天然光線,所以機構常常呈現白天昏暗夜裡發亮景象,日本的機構溫度一值持續維持在24-26度,白天室內是明亮,夜間室內採用暗黃燈光,提示個案天黑該睡覺,因此在日本的夏天很少看到個案出現皮膚問題(例如:溼疹等問題),反觀台灣,此時多數長輩身上藏著一股汗臭味,甚至出現嚴重濕疹。為增加生活品質以及降低醫療浪費,確實也要考量環境對長輩的影響;服務態度:台灣機構利用者與提供者出現的心態有:利用者認為自己是付費者,所以自己才是老大,提供者則認為使用者是依賴者,所以他們才是老大,在這樣氛圍中,兩者關係有時是衝突,但是在日本,兩者彼此感恩尊重彼此,使用者謝謝提供者的服務,服務者謝謝使用者給他服務的機會。在課本中我們教導學生與長輩溝通維持平視方式,讓長者可以知道訊息發出者臉部表情,促進他們對訊息的了解,但是在臨床上,為了方便,我們常常忘記要遵守此原則,在這裡每位介護人員與長輩溝通皆是維持平視方式,讓長輩可以看清楚溝通對象的臉部表情。
(五)醫療照顧層面:
機構使用者常見的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關節炎等問題為主,內科醫師、精神科醫師或是牙科醫生每個月會來提供相關醫療服務,機構醫療照顧主要維護者是看護師負責,看護師在機構主要任務協助醫生就診、準備藥物、傷口護理、使用者醫療相關問題評估。使用者的紀錄資料中,內容詳細記錄個案的過去病史、藥物使用概況、照顧計畫,其中印象最深刻是照顧計畫,照顧計畫中有短中長的照護目標,介入措施紀錄服務內容、服務提供者、服務頻率以及時間,照顧紀錄是由看護師與介護人員共同來完成;藥物是看護師準備,藥物給予是由一位介護員負責完成,使用者吃藥的過程,是讓長輩配一食物吃或是配茶食用藥物,台灣藥物是護理師準備與護理師給,但是護理師不負責觀察長輩是否服用藥物,這項工作就由照顧人員來完成,或許為了工作,照顧服務人員常常將藥物直接加入食物內,影響長輩對食物的喜愛,或是影響藥物的作用。這裡長輩皮膚常見的問題是下肢水腫、皮膚瘀青、香港腳等問題,常見藥物緩解皮膚癢或是香港腳的用藥,單位備有一台外用皮膚藥物使用工作車,介護人員依據外用藥物的紀錄,協助長輩擦拭外用藥物。